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情感驿站】 品读红色经典 感悟革命精神 ——读《西江月·井冈山》有感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一、学习党史故事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从而诞生了我党的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为“剿灭”红军,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受命于蒋介石,频繁进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8月30日,井冈山北侧黄洋界哨口,湖南、江西两省的国民党军派出三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对井冈山进行“会剿”,然而此时,井冈山黄洋界哨口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只有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驻守。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兼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主力下山袭敌,恰好不在,井冈山根据地危在旦夕。

自打毛泽东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以来,他已经记不清自己遇到过多少艰险与困难,但每一次他都能轻松化解。可这一次,毛泽东似乎有些鞭长莫及。此时负责守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团党代表何颖挺和第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他们率领部队和当地的赤卫队与敌人已经展开殊死搏斗。

最后关头,井冈山上唯一的“重型武器”——一门迫击炮成了最后的希望,这门被赋以重望的迫击炮也是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才刚刚修好,即便如此,这门大炮也就只有三发炮弹,这三发子弹也将决定整个井冈山保卫战能否成功。第一个炮弹发射,没炸;第二个炮弹发射,还是没炸。如果第三发炮弹还不能炸,那么黄洋界哨口就会失守,黄洋界哨口一旦失守,井冈山也就必然失守。

第三发炮弹发射,这一发炮弹恰好落在敌人的指挥所,引燃了敌人的弹药库。与此同时,留守在井冈山上的贺子珍带领井冈山的乡亲们把鞭炮放在铁桶里点燃,造成枪声密集的假象。山下的敌人彻底慌了神,他们误以为毛泽东率主力赶回来了,再加上又没有了弹药,只好灰溜溜地撤退了。

九天后,毛泽东再次踏上这片被炮火淬炼过的红色土地,听闻这场战争欣喜不已,不由得涌起诗情,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



二、诵读红色诗词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上,是谢觉哉在《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的文章中提供的。这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首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首词。这首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

词的上阕描写黄洋界保卫战敌我双方态势。“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单刀直入,描绘了战火纷飞的现场。毛泽东在“旌旗”“鼓角”之前分别冠以“山下”“山头”,点明这是一场山地保卫战。句尾分别续以“在望”和“相闻”两个动词,更让人仿佛放眼战场,耳闻杀声。“敌军围困万千重”,反映出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而“我自岿然不动”,生动刻画出井冈山军民临危不惧、从容应敌的英雄风貌。

词的下阕则指明了黄洋界保卫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属纪实描写。“壁垒”指严密牢固的工事。“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庄重雄浑,又韵味深长。“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巧妙地渲染出那门迫击炮退敌的情节。“敌军宵遁”与“敌军围困万千重”形成鲜明对照。毛泽东没有铺陈细节,以战斗的结局收尾,点到为止,力透纸背,从而更发挥了小令的特点。

黄洋界保卫战是红军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一个战例,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它高度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红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同时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三、感悟红色精神

1959年3月5日,谢觉哉初到井冈山时,诗赞井冈山:“祝贺你以前是中国的第一山,今后永远是中国的第一山。”1962年3月,朱德重访井冈山时,挥毫题写“天下第一山”。这“天下第一山”的荣誉,是从政治意义而言的。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所说:“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黄洋界保卫战不是简单的退敌成功,而是保卫了井冈山根据地,捍卫了毛泽东苦苦寻求到的中国革命道路。没有井冈山斗争的伟大探索,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就没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的峰回路转。所有这一切,是毛泽东具有浓郁井冈情结的根本原因。

直到1965年,时隔36年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他深情地说道:“今天井冈山各方面比起36年前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楼房,吃饭四菜一汤,穿的是干净整齐的衣服,真是神气多了。我相信,井冈山将来还会变得更好,更神气。但我劝大家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调研时高度概括了井冈山精神的精神内涵——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有了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产生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视死如归,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精神饱满、斗志旺盛。



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井冈山斗争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开始的。

艰苦奋斗、敢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建立革命根据地,离开艰苦奋斗精神是无法实现的。

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在井冈山艰苦创业的过程中,红军始终关心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

井冈山是一座山,井冈山也不只是一座山。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井冈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精神照耀神州。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井冈山精神依旧辉映着红色历史,也照耀未来的路,感召着亿万中国人民在新的长征上向着新的山峰登攀,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简介:权玉蓉,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赖泽晴,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孔梦圆,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赵星宇

编发:赵蓓


编辑:张鹏飞

终审:靳军